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预防与治疗

发布时间:2016-10-09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严重损伤,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后第三大老年“杀手”。以预防为主,加强治疗的规范性,是应对中国老年髋骨骨折挑战的主要策略。据一项国外的研究显示,到2050年,全球将约有630万人遭受髋部骨折,其中约有320万将发生在亚洲,而作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将面临着大量的老年髋部骨折病例。


老年髋部骨折为发生在65岁以上老人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部位的骨折,这一问题为骨创伤诊疗带来更大的挑战。由于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相较于交通伤,中老年骨折日趋引发关注。在老年骨折中,髋部骨折约占到了50%以上,而只有30%的患者能恢复到伤前的生活状态。因此,应对髋部骨折这一挑战,要以预防为主。预防包括了防止老年人跌倒以及防止跌倒后的受伤。骨质疏松是导致中老年人好发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发生骨折的人在2~3年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高于正常人的两倍。男性60岁左右骨量开始下降。加强钙制剂的补充,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之一。奶制品中含有优质多量的钙,属补钙佳品。有针对性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和采取促进钙吸收的多种措施,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办法。


髋部骨折主要指大腿骨近端股骨颈骨折和紧邻其下方的股骨粗隆间各种类型的骨折,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在患者可以耐受手术的情况下进行微创操作下的手术内固定,手术的目的是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和早期进行患肢的功能练习。

治疗方法的选择

牵引复位 

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 对于年龄特别大、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治疗或自身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由于牵引时间长, 患者长期卧床, 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另外, 牵引复位治疗在早期仍有移位的可能, 需定期复查X 线片, 如骨折有移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危险性随之增加, 需改为手术治疗。因此对此类骨折强调尽早手术, 特别是年轻患者和活动较多的老年人。


手术治疗

复位内固定 

包括闭合复位, 经皮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和切开复位空心螺纹钉内固定。适用于<65 岁的股骨颈骨折患者, 全身情况稳定, 无慢性病, 有较高功能要求, 骨质较好的患者。对不愿接受人工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也可选择此方法, 对骨折的稳定性和早期活动有一定的帮助。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方法, 手术操作相对简单, 对股骨头的损伤较轻, 出血较少, 容易被患者接受。对于中老年患者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 以往有学者认为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是较为疑难的问题, 远期需行关节置换手术, 患者会承受二次手术的痛苦, 随着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及医疗技术的提高, 目前已有大量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报道, 内固定后骨折端有效的加压作用使骨折端获得较大的稳定性, 手术后疼痛症状得到迅速缓解, 骨折愈合率高, 同时有利于早期肢体活动和功能恢复, 减少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的发生, 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塌陷率较低。另外, 内固定的费用远比人工关节置换低。




人工关节置换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固定方式分为骨水泥型和生物型。适用于≥ 65 岁的老年患者, 有慢性疾病、骨质条件不佳、股骨头下型骨折、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身体耐受性差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的目的是解除髋部疼痛,同时保持关节稳定, 以获得较大的关节活动。目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广泛用于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 术后效果好,能够早期下床活动,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易被患者接受。


内固定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 

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方法各有所长, 空心钉固定法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等特点, 但髋关节功能明显比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功能差,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受患者年龄等因素限制, 近年来国内有部分学者认为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年龄下限可以放宽至50~55 岁。因目前对假体松动、假体磨损、异位骨化等远期并发症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 中老年人髋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中老年髋部骨折的特点、患者的年龄、骨折分型、全身并发症等综合情况进行评估, 选择对中老年人身体损伤小、患者能耐受的方法, 以最大限度为患者提高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 尽可能预防各种并发症为前提, 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